曾短暫陪伴過我的鏡頭們 / SONY FE 篇 / 16-35mm F4 ZA / 35mm F2.8 ZA / 55mm F1.8 ZA / Batis 85mm F1.8
將近兩年沒有更新網誌,先來寫一些簡單的復健一下。
這幾年鏡頭不斷更迭或新增,列出清單準備寫心得時,有那麼幾顆難以自成一篇,就把他們集合起來分享吧,正所謂團結力量大。
本篇就來聊聊 SONY 的全片幅鏡頭們,基本上都是持有不到半年便脫手的鏡頭,有些甚至只陪了我一天。
雖然持有的時間有長有短,但至少都是曾經帶出門散步過一圈,有用身體去感受的鏡頭們,不同於為了單一工作場景而租借的鏡頭。
SONY Vario-Tessar® T* FE 16-35mm F4 ZA OSS | SEL1635Z
剛進入 SONY 的無反系統時,超廣變焦只有 12-24 G、16-35 GM 還有這顆 16-35 ZA 可以選,而我需要一顆廣角變焦來搭配我的 28-70 KIT,以當時的財力,16-35 ZA 自然就是唯一選擇。
實際使用後,才發現大家戲稱為 16mm 定焦不是沒有理由。16mm 端的畫質的確不錯,但一到 35mm 就鬆散許多,仔細看才能感覺到比 28-70 KIT 好那麼一點點,不像 16mm 端的畫質一看就能感受到差距。
後來去九州旅行帶上了他,旅程結束後就決定脫手。
原因是上面有提到的,最佳表現是 16mm,而整段旅途能發揮這樣廣度的場景實在少之又少,更不用說回到台灣之後。
就算要拍空間類的案子,這顆的價格也足夠租好幾十次 GM 來拍攝,相對省錢,而且照片品質也更提升,就只是需要勤勞一點去租還。
不過他還是有幫我留下了一些喜歡的照片,感謝他作為我第一顆 SONY 的廣角變焦。
到現在 2023 年,科技進步了,SONY 有更好更輕的 16-35 F4 G,我也添購了一顆。如果要在身上增添重量,只為一個可能不會撞見的風景做準備的話,比起 500 多克的 16-35 ZA,300 多克的 16-35 G 絕對是比較能讓人接受的。感嘆 ZA 的定位也許只剩下藍標的情懷,跟手動變焦的手感吧。
SONY Sonnar T* FE 35mm F2.8 ZA | SEL35F28Z
35ZA 是這篇文之中我唯一持有超過半年的,2019 年時我發現 2017 跟 2018 都處在一個攝影的停滯期,2017 整年除了出國跟工作外,生活中一次相機也沒帶出門過,甚至在電腦的日常分類中連 2017 的資料夾都沒有。2018 只有少數幾次帶了富士的 X-PRO1 出門想找回一下感覺,日常生活中仍舊沒有帶全幅的相機出去過。
當時覺得這樣下去不行,需要一顆裝在相機上也不會增加太多體積、輕薄短小的定焦,讓我把日常攜帶的負擔降到最低,以提升動力。
當時 FE 28mm F2 跟 35ZA 都有考慮,但畢竟藍標比較香,就買了一顆二手的 35ZA。
可是差不多同期我也買到了 TAMRON 的 28-75mm 一代 (A036) 來取代 FE 28-70mm F3.5-5.6,結果還是很少用到 35ZA。不過有了這顆鏡頭之後真的有逐漸找回日常拍照的節奏,雖然還是跟剛接觸攝影時差很多,但有繼續動起來總是好的。
在一些介於出遊和只是出去買飯之間的出門時刻都有他的陪伴,雖然不多,但也是拍到了一些我喜歡的照片。
在一些介於出遊和只是出去買飯之間的出門時刻都有他的陪伴,雖然不多,但也是拍到了一些我喜歡的照片。
使用上的感想的話,身為定焦鏡光圈卻只做到 2.8,說實在有點可惜。全開就是可用光圈,但中心以外的畫質偏軟,後製要再推點。但畢竟是最早期的 FE 鏡頭,輕便、對焦跟性能可靠就足矣了。
之後因為買了 Batis 40mm,焦段有點重複而脫手。最後意外被一個厲害的攝影大前輩買走,心想它能繼續看到更多美好的瞬間,就還蠻欣慰的。
SONY Sonnar T* FE 55mm F1.8 ZA | SEL55F18Z
來到本篇第三顆,此時大家可能會想我是不是對蔡司有執念,但真的沒有,這篇文都是被我出掉的器材。
在講 55ZA 之前,不得不說 50mm 這個焦段真的是 SONY 系統中我一直的遺憾。這個在鏡頭界工藝最成熟的焦段,從 2013 到現在 2023,十年間 SONY 竟然沒有出過一顆完美的 50/1.8。
我心目中的完美 50mm 就是重量約 200g 上下、畫質不差、光圈有 f/1.8、體積小巧、對焦的準度和速度有原廠的可靠性,全開有色差,或是抗耀光不夠強倒是沒有關係,好帶好拍就無敵。以前單反時代有不少這樣的 50mm,價格也都很實惠,而無反時代中 CANON 的 RF 50/1.8 也有做到這點。
望向 SONY 這邊,早先的 50/1.4 ZA 畫質優異但太重;50/1.8 對焦跟畫質都對不起原廠;副廠如 SIGMA 則是推出跟 50/1.4 ZA 打對台,又大又重的 50/1.4 Art;SAMYANG 也是推出笨重的 50/1.4;開闢輕巧路線的先鋒,最有可能推出完美 50mm 的 TAMRON 卻沒有想要加入戰局的打算。
過了幾年 SONY 又出了 50/1.2 GM,一樣又大又重;50/2.5 G 則是光圈不夠大,而且畫質也差強人意。(輕量三小強 G 鏡我唯一推薦 40/2.5 G)。
剩下的就是本篇的 55ZA 了。跟 35ZA 一樣是最早的鏡頭群之一,可能是 SONY 覺得有他撐場面就夠了,後面才沒有推出完美 50/1.8 二代的打算。
這顆的確很多人喜歡,除了重量快 300g、焦段被逼得更緊一點以外,其他都不錯。可惜的是我看了不下千張用戶照片,有專業用戶也有普通愛好者,有直出的也有經過後製的,都還是覺得不對胃口,很難得有一顆受到眾人喜愛的鏡頭會給我這種感覺。
有朋友很驚訝我的看法,後來有機會跟他借來試用一下,是有稍微改觀一點。
這位就是借我試玩的高先生,用他的 R2 + 55ZA 拍他。
在午後亂按幾張之後,發現畫面沒有原先覺得的那麼傻鋭,散景其實也不錯。
原本我很想買福倫達的 50mm F2 APO,在這之後決定給 55ZA 一次機會,買來之後在家附近按了幾張,以日常街拍來說感覺還是不錯的。
而一週後我拿他認真去拍人,沒想到拍距離更近的明確主體時,還是重現了我當初在網路上看各種實拍的感覺,仍舊沒辦法合我胃口。照片我也覺得過不了自己這關,就不放上來了。
就這樣我毫無懸念地去買了 50mm F2 APO,這顆強無敵的鏡頭之後我會專門寫一篇。而跟 35ZA 的命運不同,最後 55ZA 被一位連殺價都能殺出猥瑣感的攝影前輩買走了。
Zeiss Batis 85mm F1.8
來倒了這篇最後一顆,終於不是 ZA 鏡頭,但沒想到整篇都還是蔡司,這是我意想不到的。
日本買的那顆 FE 85/1.8 陪伴了我一年多之後,再度檢視了一下自己的拍攝類型,決定不拿長焦街拍後,把它換成了更重的 90 微距,拍人拍物都好用。而有次朋友跟我借去拍商品,他就拿手上的這顆 B85 跟我暫時對位換人。
喜歡 B40,但找不到理由買 B85 的我,有一個機會來試用當然是很開心的。
B85 以 85/1.8 的規格來說不算重,那幾天都在拍攝藝術獎項的宣傳短片,在各個台南的藝廊之間來回奔波,但還是有動力在路上拿出來拍個幾張。
跟手邊的 FE85 比較之下,B85 給我的感覺是對比跟清晰度之間調配得很適當。除了大光圈的切割感以外,整個空間中有著恰到好處的清麗,就是 Batis 系列的魅力。
當天最後一間藝廊在公園附近,拍攝完畢後,一路散步回車站。下午的光線很好,遇到盛開的花,拍下了不算特別,但自己蠻喜歡的照片。讓攝影跟生活的時刻一起走一段,我想這就是街拍的況味所在。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