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α7III (A7M3) + FE 28-70mm F3.5-5.6 OSS 使用心得

無標題


寫了一陣子的BLOG,終於迎來了第一篇器材心得文。


因為一直想要台輕一點的旅行兼生活用相機,從很久以前就一直在等a7III出來,但當時鎖定的目標並不是它,而是希望它推出後可以趁機購入降價的二手A7II。

結果沒想到定價比想像中的還要低,觀望了幾個月(剛好也一直缺貨),看了各種測評和心得後,便決心投入A7III的懷抱。買到後幾天正好去了東京一趟,因此可以好好地測試一番,遊記之後再慢慢補上。

本篇的照片皆為A7III加28-70mm這顆kit鏡所拍攝,可能是因為太常見且不是高貴鏡頭的關係,網路上反而比較少相關的測評,所以文章後面也會稍微聊一下鏡頭的心得,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先說整體綜合心得,我個人很滿意,如果再把售價的要素考慮進來,更是難以對它有什麼挑剔,怪不得從上市以來就是一直缺貨的狀態。


話不多說,首先就先來聊聊可以跟過往使用DSLR的經驗做比較的部分:


重量

由於希望在旅行、生活,甚至是一些工作的場合都能夠輕便一點,重量自然就是我很在意的要素。跟以往我使用的 Nikon D810 + Tamron 24-70mm A007(980g+825g),或是 Nikon D810 + 50mm F1.8G + 20mm F1.8G(980g+185g+355g)相比,a7III+kit鏡的組合(650g+295g)輕了許多。這次旅途除了在旅館休息之外幾乎都背在身上,走了一整天雖然也是會累,但大幅減輕過去的疲勞感,尤其是在炎炎夏日中,減少任何一點疲憊都是救贖。

無標題
熱到快中暑的鎌倉一日遊,要是背著笨重的器材我應該早就找家咖啡館坐下來休息了,但就會因此錯過一些美好的畫面。


續航力

這幾天都是早上八點多出門,直到晚上八點多回去,整天有拍照也有錄影,還常常因為一直在走路,畫面不斷移動而沒有進入省電模式,都沒出現過電力耗盡的狀況。

用最多的情形也還有剩十幾%,雖然比不上裝EN-EL15a的D810,但也是相當令人驚艷了。順帶一提,我幾乎都用LCD取景,若習慣用EVF的使用者可能會更耗電一些。


對焦

幾天使用下來覺得跟D810沒有明顯的差距,速度跟準度都很不錯,暗部對焦也不差,覆蓋率極高的對焦點也很好用,如果不是要拍攝運動或賽車之類的題材應該是相當夠用了。至於大家津津樂道的眼控AF我還沒有機會好好測試,之後若有心得再補上。


握感

這點就是目前無反相機的弱項,由於體積較小的緣故,A7III拿起來不是很順手,小指也不能很好地安放,沒辦法自然地握著,導致重量都落在中指上,拿久了手會有點酸痛。

寫到這裡不禁懷念起D810的握感,以前有一次活動拍攝時忘了把快拆背帶收進去相機包,到現場時只好全程手拿,沒想到半天下來不覺得有什麼不便,甚至因為少了東西纏在身上感到更自由,要不是怕有手滑的突發狀況發生,否則在那次經驗之後應該都不會想裝背帶。


寬容度

對於經常後製的我來說,寬容度也是一個重要的要素,這也是輕的相機雖然有很多,但我依然選擇全幅無反的原因。A7III跟D810相比後製時感受不到太大的差異,修起來還是很順手,害我莫名對著電腦傻笑。


ISO

A7III高ISO時的純淨度比D810還要好,這次很多時候都用到3200來拍攝,後製時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就是一張乾淨的照片。若是沒有很在意躁點,甚至到12800都還是堪用的程度,不禁讓人明顯感受到了科技的進步。

無標題
ISO3200,70mm,1/50秒手持拍攝的東京鐵塔,同時發揮了高ISO和防手震的能力。(後製時有減少雜訊,數值為明度30)




上面講了一些可以比較的部分,接著來說一下入手A7III才有的新體驗:


選單

一直耳聞Sony的選單很難用,據說在A7III有了改進,但我手邊沒有其它過去的機種可以仔細比較,憑著之前租過A7S的印象來看,似乎在編排上有邏輯了不少。

由於可以開開關關的功能實在太多,因此選單複雜也無可厚非,好在他給了不少可以自訂的快捷鍵,如果再加上Fn裡面的12個自訂選項的話,熟悉了之後是很好用的。

在拍照、錄影、播放三種模式下,背面的快捷鍵設定是分開設定的,這點很棒,但Fn卻只能共用同一頁,就變得有點尷尬。原本12選項個相當夠用,但若是經常要拍照跟錄影切換使用,就不得不把選項平分給兩者,如果之後也能像快捷鍵一樣在不同模式分開的話就完美了。


觸控

第一次擁有螢幕可以觸控的相機,一段時間用下來後覺得真的蠻方便的,雖然拍照還是習慣原本的對焦方式,但錄影時可以觸控對焦真的很好用。

檢視照片時可以點兩下放大,也可以拖曳檢視區域,跟手機差不多。唯一不解的是選單不能觸控,但這點對我來說沒太大差別。


防手震(SteadyShot)

一直耳聞Sony五軸防震的強大,實際體驗才發現真的很實用,開啟了防手震後,在70mm端時就算是1/50秒這種遠低於安全快門的速度幾乎都不太會失敗,搭配高ISO使用更是能應付更多情況。

下面這張就是在只能帶手機跟相機上去的六本木之丘的Sky Deck上所拍攝,雖然沒有腳架,但依靠著欄杆以及防手震的輔助,硬是以1/6秒拍攝成功(放大到100%看時沒有晃動的跡象),大概是每三張成功一張的比例。

無標題
70mm,f/5.6,1/6秒,ISO3200。

影片拍攝時的防震功能就比較差強人意,在手持盡量穩定不動的狀態下有良好的防震,但邊走邊拍時幾乎沒有太大的功效,看來全片幅的感光元件仍然需要更大的機身空間,或是更強大的黑科技來做出更好的防震。這點使用了M4/3系統的相機仍然更佔優勢,例如Panasonic的GH5


翻轉螢幕

翻轉螢幕也是我直到今日才體驗到的功能,感到相見恨晚。在一些需要高或低角度的拍攝時,不再需要擺出各種奇特的姿勢,只要瀟灑地站著轉一下螢幕就好。

無標題
過去我大概就像照片中那位大叔一樣,現在只要把相機放在平台上透過翻轉螢幕監看畫面就好了。


靜音拍攝

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靜音快門已經穩坐我最喜愛的幾項新科技的榜單中,很多場合雖然能拍照,但周圍安安靜靜的,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那邊喀嚓喀嚓不免顯得有點尷尬,這項功能簡直是尷尬救星。 加上相機體積也不大,不會給人太大的壓力或被注目,十分適合低調街拍或小店內、展覽等安靜的場合。

無標題
以往就算店家同意也不太好意思對著人拍,怕影響到別人工作,現在可以了XD。


EVF與LCD

其實我已經不是第一次使用透過電子觀景的機種(人生中第一台無反是富士的X-Pro1),重新回到所見即所得的懷抱中感到相當不錯,更一掃我過去對LiveView對焦糟糕的記憶。不過有了好處也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不管是EVF或LCD的畫質仍有待改進,大太陽下看LCD也不太方便,還是有點懷念光學觀景窗。


錄影

最近幾年隨著相機科技的發展,錄影的門檻降低了不少,我也是最近才開始接觸,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心得分享。

A7III搭載了以往只有在攝錄影機上才有的HLG選項,擁有高動態範圍的同時又不像S-Log那麼扁平,我這次錄影全部都是用HLG2,可以應付很多情況,拍攝完後不用像S-Log那樣辛苦調色,加點對比跟飽和度就很堪用了,之後有時間慢慢剪輯跟調色後再補上影片。




前面講了不少A7III的心得,現在來說一下我認為的缺點或小問題:


機身充電口

第一個不得不說的就是充電口,由於原廠只會附機身充電的USB線跟轉接插頭, 沒有另外購買座充的話就只能透過機身來充電,雖然它同時支援USB Type-C跟Micro USB的接口這點很棒,但Micro USB的位置有點尷尬,原廠附的也是Micro USB的線。

A7III (A7M3) 側邊USB孔

如上圖所示,上方的是USB-C的接口,下方的為Micro USB的接口,如果要溫和地插入Micro USB線,不管怎樣都會被蓋子卡到,除非讓相機用奇特的角度擺放、架在腳架上或擺在桌緣才有辦法避開,不然就只能用力把蓋子扭到一旁或壓在底下,感覺久了蓋子的連接處就會因此斷裂。

不過解決方法也很簡單,預算有限可以買一條USB-C的線或其他廠牌的座充,預算還行可以買原廠座充,預算過多可以直接添購一台新版的MacBook Pro,可以同時擁有USB-C的線跟各種尊爵不凡的附加價值。


握感

握感在上面有提到,也許加裝手把會好一些,日後有機會再來嘗試。


EVF的畫質

EVF的畫質真的不是很好,用下來眼睛會很累,所以除了太陽太大的場合外我都用LCD取景。


對我來說好像也就這些了,接著聊聊鏡頭吧:


Sony FE 28-70mm F3.5-5.6 OSS

網路上好像很多人在意塑膠感,其實我並沒有什麼感覺,說實在並不算難看,能減輕重量不是很好嗎?能夠一直帶在身邊,讓人隨時都能記錄的就是好鏡頭。

畫質雖然沒到非常好,但比想像中好了不少。光圈雖然不大,但也因為可用ISO高跟防手震的關係可以彌補回來。不過光圈不夠大還是會有不方便的情況,像是在70mm時最大光圈是f/5.6,在不明亮的地方透過上述的科技來拍靜物是沒有問題,但是移動中的人或物則會因為快門速度太慢而糊掉,如果要維持住快門速度就只能一直把ISO往上加了。

至於暗角跟變形,本來抱著會有點嚴重的想法,沒想到實際拍完後發現抑制得還不錯,後製時自動校正打開基本上就處理得很好了。

整體來說,這樣的重量跟CP值可以說是非常感人了,接著再來放幾張照片,大家隨意看看。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好,在此先不放太多張,免得遊記的照片重複率太高。最後簡單做個總結吧。

如果以旅行的需求來看的話,a7III可以說是我目前用過的相機中,在重量上與畫面追求上的最佳平衡點。除了需要超高像素輸出的工作類型之外,它甚至也可以勝任工作機的角色,更不用説上面還有a9和a7RIII可以選擇。

演進到了第三代,Sony的全片幅無反相機已經非常成熟出色,實在很令人期待Sony之後的產品,以及其他廠商往後會做出的應對啊。


本篇到此差不多告一段落,由於我不是器材狂魔,閒置預算也不是很充足,通常只在有明確需求時才會購入新的相機或鏡頭,下一篇器材文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有。

要不然最早身為富士的使用者,現在仍然是富士粉的我,一定X-T2、X-H1、X-Pro2、X-T100都買一台來用看看的啊!

因此在此跪求各大廠商可以佛心出借,別的不敢說,但我肯定會認真寫心得。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幫我按五下 Like,我就會得到 LikeCoin 的贊助,感謝。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