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room 基礎教學 - 8. 特殊效果 - 暗角、顆粒與去朦朧

這篇要講的三個功能原本都放在「效果」這個面板中,不過在2018年4月更新後,去朦朧功能已經被移動到基本面板中清晰度調整的下方。

但是這並不影響它的功能,在此就先來介紹一下去朦朧。


去朦朧

這個功能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去除照片中因霧氣等因素所造成的朦朧感,以達到撥雲見日的效果。雖然只有一個調整桿,但動用到了很多變化,以下就一邊示範一邊解釋。

首先以這張充滿霧氣的照片作為範例。


將去朦朧調整至+55,可以看到樹林清晰了許多,一些地方的亮度變得更暗,顏色也變得突出。


將去朦朧調整至-40,整體變得更亮,飽和度也降低了,畫面開始變灰,感覺就像是霧氣更濃了一般。


從以上的範例可以看出,去朦朧功能是透過運算,一次性地對畫面中的對比度、飽和度、清晰度等要素做調整。因此官方將它從效果面板轉移到基本面板,方便用戶可以在調整時順便控制清晰度跟飽和度。

接著我們再用一張沒有霧氣的照片來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


去朦朧+70,從結果可以看到對比度、飽和度、清晰度都有增加。


去朦朧-65,從結果和直方圖都能看到亮度稍微下降,暗部大幅提高,對比度降低。系統透過這樣的調整來模擬霧氣感,但在原本就沒有霧氣的情況下畫面只會變淡變灰。


不過當霧氣有著遠近層次的時候,去朦朧的變化就會更加逼真,接著以下面這張照片做為示範。


去朦朧-40,可以看到遠處的霧氣逐漸把房子吞沒,但前景的霧只是變濃了一點,還是看得見地面。


從以上的範例可以發現到,去朦朧會依照片的變化而有不同的運算,不只是簡單地固定加減幾種數值。

透過這個功能就可以更好地在後製時消除或強化霧霾、風雪等情形,一下就能做出幅度較大的變化,之後再微調即可,節省了很多時間。



裁切後暗角

在上一篇鏡頭校正中提過了暗角,而Lightroom中也有功能可以將它模擬出來,在一些情況下可以增添照片的氛圍,底下就來介紹一下相關的調整。

在開始之前先來注意一下它的命名,裁切後暗角的意思就是這個功能的暗角會在裁切後才加上,所以當你重新對照片做裁切,新的畫面中還是會出現一樣的暗角。

接著依舊以這張照片作為範例。


總量
控制整體暗角的明暗度,往左(減數值)可以讓四個角落變暗,往右(加數值)可以讓四個角落變亮。


中點
控制暗角的範圍,數值越低暗角越往中間逼近,數值越高則會將暗角退至更角落的地方。


圓度
控制暗角的形狀,往左(減數值)可以使暗角的效果更接近橢圓形或長方形,往右(加數值)可以使暗角的效果更接近圓形。


羽化
控制暗角的輪廓,數值越低暗角的邊緣越明顯,數值越高暗角的邊緣越柔和。


亮部
用來保留亮部,使亮部更為自然,避免出現像是燈光或日照硬生生被暗角截斷之類的突兀感。數值越高保留的亮部越多。


從上圖可以看到亮部+100後,上方亮部的暗角減弱了不少。



顆粒

減少雜訊中提過的明度雜訊,Lightroom也有功能可以將它模擬出來。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總想減少它的存在,但在一些情況下可以給照片帶來不同的氛圍,底下就來看看相關的調整。

總量
控制顆粒的數量,數值越大顆粒越多。


大小
控制顆粒的大小,數值越大顆粒越大。當大小為25以上時會加入藍色,使效果因雜色減少而有更好的外觀。


粗糙度
控制顆粒的規律性,數值越低,顆粒的排列越規律;數值越高,顆粒的排列越不規則,使畫面看起來更粗糙。




看完了暗角和顆粒的調整後,最後再用另一張照片作為範例,綜合運用看看。

原本是數位相機拍攝的照片,十分清晰。現在要嘗試增加顆粒和暗角,使它變得像是用底片機所拍攝的。縮圖太小有可能看不太出顆粒的變化,建議點擊圖片放大觀看。


首先增加顆粒,稍微有點感覺了。


再增加一點點暗角,這樣就達到了不錯的效果,是不是簡單又快速呢?


不過並不是底片相機拍起來都會這樣,如果以良好的鏡頭和底片拍攝,再搭配正確的曝光和沖洗,基本上是不會產生這些帶有氛圍的瑕疵的。這也是為什麼本篇在命名標題時不使用「模仿底片效果」之類的名稱,如此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混淆。


本篇教學就到此告一段落,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幫我按五下 Like,我就會得到 LikeCoin 的贊助,感謝。


本教學文章由作者Jongraphy編寫於網誌AD ASTRA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