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了,手機能成為好的攝影隨身機嗎?能,但 iPhone13、14 不行


我先為我曾經推薦iPhone 作為隨身機的行為,致上深深的歉意。結尾有附上一些目前推薦的隨身相機。

為了能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個問題,這次也有做 Youtube 影片,比較習慣看影片的朋友可以看看,內容跟本篇類似,但有一些簡化。






如果你想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手紀錄一些片段,又希望它能保有一定的品質,同時又想要身上的器材越精簡越好;或是正在考慮要不要添購一台隨身機,在 2023 年的此刻,很多強調攝影功能的高階手機都能辦到。

現在的手機,無論是處理器、鏡頭、算法,都比智慧型手機剛問世的那幾年進步得很多,只要不是在極端或低光環境下,都有著不俗的影像品質。

也有許多具有美感的使用者,只用手機搭配 VSCO 之類的 App,就能創作出好看的影像,甚至是好影像。

影像的部分既然已經及格,再以便攜性跟通用性來綜合考量,那手機大概就是隨身機的首選。就算哪天發現對拍照沒興趣了,也仍然是一部稱職的手機。

而我以前會推薦 iPhone ,那時大概還是 8 到 XR 間的年代,一切都還很正常,加上 iOS 跟蘋果生態鏈確實做得很好,所以會推薦朋友一併體驗看看。

但我萬萬沒想到這幾年會被蘋果陰了。

如果你想把手機當成隨身機,那目前請不要選擇 13 代(含 13)以後的 iPhone。

如果需要長焦鏡頭的話,那更不要選擇Pro機型,轉到其他廠牌會更好。




以下是第一點原因,也是最嚴重的一點:

13 以後的機型,照片的 HDR 正常情況下是關不掉的。

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你拍的是什麼東西,他都會強制幫你疊圖 HDR,雖然有一些情況下表現的確不錯,但更多的情況下,得到的都是一張不自然的照片,伴隨著不自然的銳化。就像是一個 Photoshop 新手在胡搞,而且你無法拒絕。

你期望所謂的「智慧型HDR」可以幫你拍出像這樣比較類似肉眼看到的畫面:


結果實際上是這樣。幫你疊出像天空爆炸的模樣,真是謝謝喔。


就連自拍也逃不過他的魔爪。


各大論壇還有官方的討論區,不斷有許多使用者在反應這個問題,沒想到一兩年過去了,官方一個回應都沒有,甚至推出 14 代後也完全沒有改進。


雖然名為 SmartHDR,實際體驗上是 StupidHDR,用戶在 80% 的情況下,只能得到一張跟大眾所期望的攝影美學相背,拙劣得極不自然且不可逆的影像,




原因二:不能自由控制長焦鏡頭的切換。

iPhone 13 剛出來時,只要拍照時稍微靠近一點物體,就會自動被切換成超廣角鏡頭(然而還沒有到需要微距的需求),在各方抱怨下後,才修正成可以設定是否自動切換。

結果就只修正廣角鏡頭的問題,長焦鏡頭還是會自動切換。

我相信很多專業用戶會選擇 Pro,就是爲了這個長焦。長焦不像廣角會拍進那麼多雜物,視線也比較壓縮,主體也更容易和背景分離,視覺上更容易有專業攝影的感覺。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iPhone 都會判定現在光不夠 f/2.8 的長焦用。即使你手很穩,或是你就想拍個暗調的照片,他還是會強制使用廣角主鏡頭拍攝,再透過裁切來讓他「看起來」像是長焦端拍攝的,並以為使用者不會發現。

常常有即使你把曝光調暗,它也是覺得長焦端光圈不夠用,不會切換回來的狀況。

蘋果自己沾沾自喜的說法是提供給用戶最佳的影像品質,實則不然,只要視力還正常,都看得出相較於正常的長焦端之下,裁切廣角的畫質就是非常糟糕。而且如果要這樣做,那為什麼不只賣雙鏡頭機種就好?

以下是一些經常出現的實例。

可以看到左圖雖然寫 77mm,但實際上是系統用廣角鏡頭裁切的,右圖才是真正的 77mm 鏡頭。


先不論那詭異的光圈ISO配置,不知道這樣的大晴天、這樣的快門速度,是有什麼好手震,需要用這種方式來防?

必須要固定相機一陣子,才能讓 iPhone 真正切換出長焦鏡頭。很多情況下等它切換回來,想拍攝的對象早已消失了。

不放大看就能明顯感覺得出裁切後的假長焦畫質真的很差,放大後更是明顯。


再一張,所謂智慧地提供使用者最好的影像品質就是個笑話。



低光源更是明顯,一裁下去,表現跟六七年前的手機差不多。



而且如果用戶就是想要用長焦拍一些有晃動感、充滿氛圍,但又保持著高畫質的照片,卻被硬塞裁切過的低畫質照片,那味道整個就不對了。

加錢買了一個不能正常使用的長焦鏡,完全不知道意義在哪。




目前的解決方式

關於 HDR 的解決方式,目前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用第三方的專業攝影 App,但看到網路上說有用的大多是需要付費購買的,我也沒有實際測試,怕買了也沒用,純屬浪費錢。

第二種就是拍 Raw 格式,然後對拍完的照片使用編輯,隨便調整一個設定,再把他調回來,再按完成,就會復原到比較接近原本的樣子。

兩種方式都非常爛,第一個是方便性的問題,有時候街拍就是那一瞬間,能快速捕捉才是隨身機最重要的用途,開 App 卡個幾下,或是在那切換 Raw 格式,就只為想辦法拯救那惱人的愚蠢疊圖,等準備好瞬間早就已經結束了。

第二個是空間問題,如果讓預設格式一直是 Raw,的確可以快速出手拍攝沒錯,但最終還是要每一張都重複上述的動作把它還原。而且生活中有些時刻並不需要 Raw,比如只是想拍菜單傳給別人看,如果沒有記得把它關掉,手機空間馬上就不夠用了。

至於正常調岀長焦鏡的方式,目前大概就只能透過第三方攝影 App 來實現。




結語

像蘋果這樣不斷地用噱頭來誘導消費者購買,之後便對問題瑕疵視而不見,等同於主動地放棄了修正與進步產品的機會,放棄了拍照這個板塊。

而且蘋果好意思讓一個以前可以設定開關的東西,現在要其他開發者跟使用者自己想辦法,甚至連焦段都不能正常控制,然後取名叫 Pro?

目前 iPhone13 以後的相機功能,平心而論,就只是「能拍到東西」,如果要用攝影的標準來看,很可惜,那就是電子垃圾。

原本以為只有 13 會這樣,沒想到 14 仍舊沒有改進,又看到傳聞說 9 月可能要發布 15,覺得有很大的機會還是不會改,不趕快提醒大家不行。

剩下為數不多的可取之處,大概就是影片的 HDR 還算自然,也能控制開或關,拍影片還算是不錯的。

最後我也幫蘋果想到了一個可能的緩解方式,正如同我們以前絕對想不到現在的年輕人們會突然掀起一股 CCD 相機的復古熱潮,也許 20 年後的年輕人眼中,這台 iPhone 也是個有年代特色的設備,他們追求的就是那種搞笑疊圖的年代感,所以好好保存,也許能迎來那天的到來。能掰出這段,是我身為果粉最後的溫柔。



隨身相機推薦

如果你正考慮要買 iPhone 13、14 配拍照 App......那不如買 iPhone 12,剩下來的錢再買一台真正的隨身機,既能享受蘋果生態鏈、又能拍出好照片,何樂而不為。

最後就推薦幾台輕巧的隨身機給大家參考。


Sony RX100M5

299g,一吋感光元件,等效 24-70mm,F1.8 - F2.8,需要大光圈的隨身機的好選擇,推出有一段時間了,二手價格比較親民。

以拍照為主的設計,有電子觀景窗,也有內置閃光燈。螢幕是上下翻轉式,有功能轉盤,以及鏡頭位置的前轉盤。

錄影稍嫌不足,雖然有 4K 跟 S-log2,但是沒有 S-log3 和 HLG,沒有陀螺儀,沒有熱靴,但有內建 ND。


Sony ZV-1

294g,一吋感光元件,等效 24-70mm,F1.8 - F2.8,可以看作是 RX100M5 的錄影特化版。

以錄影為主的的設計,刪除了電子觀景窗跟閃光燈,變成更大的內置麥克風,也有熱靴跟麥克風接口,有側翻螢幕利於自拍。

有陀螺儀跟一些錄影新功能,也有 S-Log3 和 HLG,也有內建 ND。

拍照稍嫌不足,因為刪除了功能轉盤跟前轉盤,只靠一個後轉盤,稍微難切換一點,需要一些時間習慣,但不影響照片品質。

我曾經用過一段時間,還算滿意,後來剛好要升級 iPhone 13 Pro,想說應該不會需要兩台隨身機就賣掉了,最後才發現 IPhone 相機是場騙局,後悔萬分。


Sony RX100M7

302g,一吋感光元件,平衡前面兩台的優點,可以說是 Sony 的黑科技大成,宛如瑞士刀般把各種功能塞在一個小機身內。

焦段變很長,等效 24-200mm,旅遊很好用,但光圈變成 F2.8 - F4.5。

該有的轉盤都有、電子觀景窗跟閃光燈也有,S-log 3、HLG、陀螺儀也都有。拍照跟錄影都能兼顧。

缺點是仍舊沒有熱靴、還有光圈沒有前面兩台大。另一個大缺點是沒有內建 ND 了。

螢幕為上下翻轉式,但反正沒有熱靴,也不會有卡到麥克風的困擾。


Ricoh GR IIIx

262g,擁有比前面三台大很多的 APS-C 感光元件,重量卻更輕。

錄影沒太多選項,只能拍攝 1080p 單一規格。只想要專心拍照的最佳選擇。

一改過去 GR 的 28mm 焦段,40mm 我認為更好發揮。握持感跟按鍵配置都很舒適,是可以讓人專心攝影的好機器。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幫我按五下 Like,我就會得到實質性的幫助,感謝。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