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7III 的全能進化 / 遲來的 Sony α7IV (A7M4) 使用心得
身為第一批拿到 A74 的普通用戶,現在才寫心得似乎有點晚,不過晚到總比不到好,多了長時間的使用經驗,大家可以加減參考。
本篇心得大部分都是跟 A73 做對比,A73 曾經是全能平民神機,本以為 A74 應該不會再給太多東西,沒想到卻令人驚喜。
A73 的拍照我已經很滿意,在 A74 發表之前,本來心想只要錄影再進步一點點,有 4K60P 10Bit 4:2:2 我就會買單,其他牙膏就隨便你們擠吧。
沒想到發表之後,不僅錄影有達到我的要求,還改進了很多 A73 的痛點,也多了不少首次出現的新功能,有種當初 A73 推出時給我的興奮感。
就先從我最有感覺的部分開始講起吧。
以前用 A73 最頭痛的就是在拍照跟錄影之間做切換,每次切換都要重新設定適合的模式和功能,而且 Fn 也只有同一頁可以用,在路上看到素材想紀錄時都手忙腳亂,有時就這樣錯過了一些畫面。而且有時錄影設了 Log 之類的 PP,拍照時忘記切回來,就直接被烙印在 RAW 裡面,要調就變得很麻煩。
這次升級後,終於可以像它廠一樣簡單切換拍照或錄影,並在錄影時快速調整拍攝模式了。
Fn 總算也可以分開紀錄,在拍照時可以是一組、錄影時就換成另一組。這點在使用上讓人輕鬆很多,畢竟錄影跟拍照的需求本來就不同,像是音量調整拍照就用不到,在以前卻會佔用掉一格共用的 Fn。
一些參數也可以分模式記憶,拍照跟錄影的設定就不會互相影響,像剛剛提到忘了切換 PP 的慘劇就不會再發生。
不過還是有差強人意的部分,就是只能記憶它有列的那些選項。像是我錄影時會開斑馬紋,拍照則不會,這項卻不能記憶,每次切換還是要手動開關,不能一氣呵成。
但總體來說還是非常棒的改進。尤其是會選擇 α7 系列的,大多也都是拍照跟錄影都有需求的使用者,總算可以人性化一點使用。
沒有想過我有一天會稱讚自動對焦。畢竟經歷過早期無反的緩慢對焦的訓練,只要能對焦我就沒什麼好抱怨。
更何況 A73 的對焦已經算是很好,無論是眼部 AF,或是鎖定 AF,四年用下來都覺得很可靠,沒什麼大問題。
直到我換了 A74 的第一天,才體會到原來在這樣的對焦基礎上還能再更快。當時正在幫一檔電影拍劇照,A74 到貨的隔天剛好是一場雨戲,劇情是男主角在遠處看到多年不見的女主角,在大雨中鑽過人群,狂奔到她的面前。
本來前幾場有主角奔跑的戲,A73 的鎖定 AF 偶爾會追丟一下,結果 A74 在上述大雨加人群的狀態下,鎖定 AF 居然能穩穩地、牢牢地黏著狂奔穿梭的主角,當下覺得螢幕上那個綠綠的追蹤對焦框宛如獵豹,實在是出乎我意料的驚喜。
這次 SONY 終於也跟進了這項功能,可以設定在關機後降下快門簾,以防止灰塵跑進感光元件。相信不少人都有體會過無反的感光元件要入塵有多容易,自從有了這項功能後我清潔的頻率大減。
雖然有人說快門簾很脆弱,這項功能有利有弊,但我是覺得只要別粗手粗腳或白目去弄它,或是拍太陽時關機放在腳架上讓它燒,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畢竟能讓你不小心戳爆快門簾的災難,換成是感光元件大概也扛不住。
以前 A73 的曝光補償轉盤,現在改成可以自訂功能的後轉盤R,也終於多了鎖定鈕,不會再像以前 A73 會因為背在身上,不小心摩擦到轉盤而動到 EV 值。
是說改成非固定刻度的轉盤後,好像也沒那麼需要鎖定了。A73 時期真的是連關機都會不小心被偷改的程度。
講完了我特別有感的幾個部分,接下來簡單做個分類,大家比較好閱讀。
大升級,居然給了 A7S3 才有的大 HDMI 口,外接監看的可靠性大幅提高,接口的蓋子也變成開關門的形式,不會像之前 A73 軟綿綿又角度怪異,接個線還會打架。
A7C 之後的大小機種才配備的陀螺儀,不意外地也實裝了,在一些不那麼講究快門角度的場合,透過 Catalyst Browse 可以實現很好的穩定效果,拍 Vlog 很好用。
祖傳螢幕居然也升級了,從 92 萬點變成 103萬點,看似升級幅度不大,但肉眼看起來很有感,尤其是在手動對焦時的感受好很多,顏色也比較好看了。
耗電速度變得比 A73 快,但畢竟處理器更強了,無可厚非,反正也沒到會影響工作流的程度,可接受。
SONY 推出了 LA-EA5 轉接環後,讓 A 環鏡頭們起死回生,除了有馬達、年份比較近的新 A 環鏡頭外,幾十年前的 Minolta A 環老鏡,拍照時也能透過螺絲刀來自動對焦。
之前只有 A1、A7R4、A7R5、A6600 能享有這個功能,A73 遇到沒有馬達的 A 環鏡頭,就算用了這個轉接環,還是只能手動對焦。
A74 現在完整支援了,多了很多老鏡可以享受。點此觀看官方的支援列表。
Minolta 的工藝在當時絕對是水準之上,很多老鏡頭放到現在來看表現也非常不俗,價格也不是很貴,我也因此開始尋覓一些經典老鏡來玩。
像 A7S3 一樣,A74 現在 MF 錄影時也可以透過半按快門來快速自動對焦物體了。相信有在拍動態的朋友們都會很愛這個改進。
從 2400 萬像素提升到了 3300 萬像素,我很愛這個決定,是生活跟商業的甜蜜點。2400 萬在一些需要大海報輸出的場合不太夠用,3300 萬就還算可以。這個大小用來日常紀錄,也不會像 α7R 系列的像素過剩而佔用龐大的硬碟空間,也比較不用怕鏡頭餵不飽感光元件。
新的處理器真的很猛,未壓縮 RAW + JPG 在 A73 時連拍的緩衝是大約 36 張,A74 直接變成 828 張,本來還想說是不是眼花......現在只要記憶卡夠快,基本上連拍可以按到天荒地老,不怕錯失任何一個瞬間。
在各家的競爭之下,10bit 4:2:2 似乎變成不得不跟進的趨勢,這次終於下放到 α7 系列的內錄,對調光幅度稍大的用戶來說真的舒服很多。
歸功於感光元件的升級,A74 在錄製 4K30P 的情況下有著 7K 的超採樣,如果只拍 4K30P 以下的素材,表現應該是目前 SONY 相機裡面最好的。
拍 4K60P 時會切成 Super 35,只剩 4.8K 超採,雖比不上同為 S35 的 FX30,但有總比沒有好。
這是連被定位在專業級的 R4,或是連處理器也更新後的 S3 都沒有,從 A74 之後的機種才有的功能。沒想到 SONY 願意這麼早放出來在 α7 機種身上,感動。
這個功能可以在手動對焦模式的情況下快速協助判斷焦在哪裡,在焦內的部分正常顯示,靠近自己的焦外就會以橘色表示、遠離自己的焦外就會是藍色。比峰值好判斷很多。
本來覺得這功能很強,心想我的手動鏡要大解放了,但仔細一看,才發現只能用在支援相位偵測 AF 的鏡頭。
我猜它的原理可能是用鏡頭的 AF 功能來輔助描繪,但如此一來實用性就降低了,畢竟能自動對焦的話,大部分的情況都不會改成手動。 目前想到的好用場合大概只剩低光或微距。
這個新功能可以在錄影轉換焦點時抑制鏡頭的呼吸效應,效果很好,只是免不了會裁切掉部分畫面,但整體來說好處絕對遠大於壞處,如果你的拍攝真的很講究這點的話。
目前似乎只支援部分 G 或 GM 鏡頭,看來 SONY 是想把這當作自家的秘密武器。
α7 系列作為萬用機,免不了要弱化一些性能才不會打到其他產線,大家可以參考看看有沒有影響。
比起上一代基本上沒什麼改進,快速晃動的話蠻明顯的,如果要拍一個認真且有大量快速追逐鏡頭的作品,那還是建議買或租 A7S3 或 FX3。
這是網路上找到的滾動快門(Rolling Shutter)數值,大家可以參考看看,數值越低越好,因為掃描越快。一樣為 4K30P的話: A74:26.8ms|A7S3:8.7 ms|FX3:8.7ms|FX30:15.8ms
如果要拍的東西介於認真與不認真之間也不是沒有辦法,開啟 Super35 模式會減輕不少,大約是 13ms 左右,但就要忍受裁切跟畫質微微下降。
雖然給了4K60P,不過會強制在 S35 模式拍,似乎有不少人不喜歡,我倒覺得還好。畢竟雖然有裁切,但表現完全正常,如果要認真拍高格,那還是得投入 A7S3 或 FX3 的懷抱。上面有那麼多改進,做人就別太貪心了吧,下面要講的才是我不太能忍受的。
整篇心得到前面為止,我都是用比較和諧的態度在講述,沒有太多激進的言詞,但這項可以讓我說它爛,那肯定真的就是爛。
不知道是產線的考量還是什麼原因,A73 跟 A74 (三代以前的機種我就沒碰過)的 1080p 是我用過的各家無反中最糊的(對比 Nikon Z 和富士),就算用最好的鏡頭也一樣。A7S3 的 Full HD 用起來就很正常,FX 系列沒用過不確定。
有時候只是想亂錄一些 Vlog 素材,會想說錄 Full HD 節省空間就好,但在 α7 系列就變成了畫質或容量的取捨。只能準備容量大一點記憶卡,全錄 4K 來解決。如果要錄 120P 之類的高格就只剩 Full HD 能用,那只能接受畫質了。
不過爛雖爛,要說他沒有用處嗎?那倒也未必。
現在相機可以產出的銳利度已經到了一個高峰,反而大家開始追求比較復古的視覺體驗。比起先拍出粒粒分明的 4K 再後製處理,這時 Full HD 的那種先天糊感再搭配一些經典的電影底片調色和顆粒,成品反而更有那麼一回事。
在網路上還發現有人分享了一個神秘操作。開啟 Super35 模式,再用清晰影像變焦(Clear Image Zoom)放大兩倍,居然能讓 Full HD 的畫質起死回生。似乎是在上面同時觸發了全像素讀取跟超採,破解了 Full HD 的枷鎖。大多情況下未必實用,但對生態攝影師來說似乎不錯?更遠的拍攝距離,又同時有好畫質跟小容量。
這樣看下來,有時候爛也未必真爛,說不定能激發更多創作者的可能性。我是說有時候,以後遇到爛到沒救的我還是會噴。
我記得去領貨的那天,法雅客的妹妹按規定檢查給顧客看,打開箱子時她直接噴笑,說 α7 系列附的東西真的是很少,啊,多麼真心的吐槽。一樣連充電器都不給,希望 A75 有機會送一下吧。
以上就是我這陣子長時間用下來的心得,不知道各位看完覺得如何?
我自己是很喜歡那些痛點的改進,功能也覺得都夠用了,沒有三代那種捉襟見肘的可惜感。
這台機器的規格基本上已經足夠創作出很不錯的東西。正在猶豫要邁向 R 或 S 的用戶,它可以陪你練習到找出答案;雙修的專業用戶,它也可以提供你可靠的性能。
不知道五代會出現什麼樣的相機,實在是有點期待啊。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幫我按五下 Like,我就會得到實質性的幫助,感謝。
本篇心得大部分都是跟 A73 做對比,A73 曾經是全能平民神機,本以為 A74 應該不會再給太多東西,沒想到卻令人驚喜。
A73 的拍照我已經很滿意,在 A74 發表之前,本來心想只要錄影再進步一點點,有 4K60P 10Bit 4:2:2 我就會買單,其他牙膏就隨便你們擠吧。
沒想到發表之後,不僅錄影有達到我的要求,還改進了很多 A73 的痛點,也多了不少首次出現的新功能,有種當初 A73 推出時給我的興奮感。
就先從我最有感覺的部分開始講起吧。
我很喜歡、或是驚艷到我的改進
拍照跟錄影的切換
以前用 A73 最頭痛的就是在拍照跟錄影之間做切換,每次切換都要重新設定適合的模式和功能,而且 Fn 也只有同一頁可以用,在路上看到素材想紀錄時都手忙腳亂,有時就這樣錯過了一些畫面。而且有時錄影設了 Log 之類的 PP,拍照時忘記切回來,就直接被烙印在 RAW 裡面,要調就變得很麻煩。
這次升級後,終於可以像它廠一樣簡單切換拍照或錄影,並在錄影時快速調整拍攝模式了。
Fn 總算也可以分開紀錄,在拍照時可以是一組、錄影時就換成另一組。這點在使用上讓人輕鬆很多,畢竟錄影跟拍照的需求本來就不同,像是音量調整拍照就用不到,在以前卻會佔用掉一格共用的 Fn。
一些參數也可以分模式記憶,拍照跟錄影的設定就不會互相影響,像剛剛提到忘了切換 PP 的慘劇就不會再發生。
不過還是有差強人意的部分,就是只能記憶它有列的那些選項。像是我錄影時會開斑馬紋,拍照則不會,這項卻不能記憶,每次切換還是要手動開關,不能一氣呵成。
但總體來說還是非常棒的改進。尤其是會選擇 α7 系列的,大多也都是拍照跟錄影都有需求的使用者,總算可以人性化一點使用。
自動對焦
沒有想過我有一天會稱讚自動對焦。畢竟經歷過早期無反的緩慢對焦的訓練,只要能對焦我就沒什麼好抱怨。
更何況 A73 的對焦已經算是很好,無論是眼部 AF,或是鎖定 AF,四年用下來都覺得很可靠,沒什麼大問題。
直到我換了 A74 的第一天,才體會到原來在這樣的對焦基礎上還能再更快。當時正在幫一檔電影拍劇照,A74 到貨的隔天剛好是一場雨戲,劇情是男主角在遠處看到多年不見的女主角,在大雨中鑽過人群,狂奔到她的面前。
本來前幾場有主角奔跑的戲,A73 的鎖定 AF 偶爾會追丟一下,結果 A74 在上述大雨加人群的狀態下,鎖定 AF 居然能穩穩地、牢牢地黏著狂奔穿梭的主角,當下覺得螢幕上那個綠綠的追蹤對焦框宛如獵豹,實在是出乎我意料的驚喜。
關機後降下快門簾
這次 SONY 終於也跟進了這項功能,可以設定在關機後降下快門簾,以防止灰塵跑進感光元件。相信不少人都有體會過無反的感光元件要入塵有多容易,自從有了這項功能後我清潔的頻率大減。
雖然有人說快門簾很脆弱,這項功能有利有弊,但我是覺得只要別粗手粗腳或白目去弄它,或是拍太陽時關機放在腳架上讓它燒,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畢竟能讓你不小心戳爆快門簾的災難,換成是感光元件大概也扛不住。
後轉盤R
以前 A73 的曝光補償轉盤,現在改成可以自訂功能的後轉盤R,也終於多了鎖定鈕,不會再像以前 A73 會因為背在身上,不小心摩擦到轉盤而動到 EV 值。
是說改成非固定刻度的轉盤後,好像也沒那麼需要鎖定了。A73 時期真的是連關機都會不小心被偷改的程度。
講完了我特別有感的幾個部分,接下來簡單做個分類,大家比較好閱讀。
硬體部分
握感
手把比起 A73 更大更好握了,但相機整體重量幾乎沒變,讚。
背帶扣環
變成一個恰到好處的緊度,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晃來晃去發出敲擊聲。
擴充接口
大升級,居然給了 A7S3 才有的大 HDMI 口,外接監看的可靠性大幅提高,接口的蓋子也變成開關門的形式,不會像之前 A73 軟綿綿又角度怪異,接個線還會打架。
陀螺儀
A7C 之後的大小機種才配備的陀螺儀,不意外地也實裝了,在一些不那麼講究快門角度的場合,透過 Catalyst Browse 可以實現很好的穩定效果,拍 Vlog 很好用。
螢幕
祖傳螢幕居然也升級了,從 92 萬點變成 103萬點,看似升級幅度不大,但肉眼看起來很有感,尤其是在手動對焦時的感受好很多,顏色也比較好看了。
續航力
耗電速度變得比 A73 快,但畢竟處理器更強了,無可厚非,反正也沒到會影響工作流的程度,可接受。
格式化
格式化記憶卡時變很快,雖然本來也沒慢到哪去,但整體體驗的提升就是這樣多方累積起來的。
完整支援 LA-EA5 轉接環
SONY 推出了 LA-EA5 轉接環後,讓 A 環鏡頭們起死回生,除了有馬達、年份比較近的新 A 環鏡頭外,幾十年前的 Minolta A 環老鏡,拍照時也能透過螺絲刀來自動對焦。
之前只有 A1、A7R4、A7R5、A6600 能享有這個功能,A73 遇到沒有馬達的 A 環鏡頭,就算用了這個轉接環,還是只能手動對焦。
A74 現在完整支援了,多了很多老鏡可以享受。點此觀看官方的支援列表。
Minolta 的工藝在當時絕對是水準之上,很多老鏡頭放到現在來看表現也非常不俗,價格也不是很貴,我也因此開始尋覓一些經典老鏡來玩。
拍攝部分
選單
跟進了 A7S3 之後重新設計的新選單,比以前好上不少。
MF 時自動對焦
像 A7S3 一樣,A74 現在 MF 錄影時也可以透過半按快門來快速自動對焦物體了。相信有在拍動態的朋友們都會很愛這個改進。
像素
從 2400 萬像素提升到了 3300 萬像素,我很愛這個決定,是生活跟商業的甜蜜點。2400 萬在一些需要大海報輸出的場合不太夠用,3300 萬就還算可以。這個大小用來日常紀錄,也不會像 α7R 系列的像素過剩而佔用龐大的硬碟空間,也比較不用怕鏡頭餵不飽感光元件。
連拍
新的處理器真的很猛,未壓縮 RAW + JPG 在 A73 時連拍的緩衝是大約 36 張,A74 直接變成 828 張,本來還想說是不是眼花......現在只要記憶卡夠快,基本上連拍可以按到天荒地老,不怕錯失任何一個瞬間。
色彩深度與色彩取樣
在各家的競爭之下,10bit 4:2:2 似乎變成不得不跟進的趨勢,這次終於下放到 α7 系列的內錄,對調光幅度稍大的用戶來說真的舒服很多。
不間斷錄影
錄影也打破了只能 30 分鐘的歐盟限制,只要電力夠,天氣冷一點,基本上可以錄到記憶卡滿了為止。
柔膚效果
這個功能也裝到了 A74 身上,效果還算自然,對自拍系的自媒體創作者來說是蠻不錯的。
4K畫質
歸功於感光元件的升級,A74 在錄製 4K30P 的情況下有著 7K 的超採樣,如果只拍 4K30P 以下的素材,表現應該是目前 SONY 相機裡面最好的。
拍 4K60P 時會切成 Super 35,只剩 4.8K 超採,雖比不上同為 S35 的 FX30,但有總比沒有好。
新功能
這是連被定位在專業級的 R4,或是連處理器也更新後的 S3 都沒有,從 A74 之後的機種才有的功能。沒想到 SONY 願意這麼早放出來在 α7 機種身上,感動。
對焦圖
這個功能可以在手動對焦模式的情況下快速協助判斷焦在哪裡,在焦內的部分正常顯示,靠近自己的焦外就會以橘色表示、遠離自己的焦外就會是藍色。比峰值好判斷很多。
本來覺得這功能很強,心想我的手動鏡要大解放了,但仔細一看,才發現只能用在支援相位偵測 AF 的鏡頭。
我猜它的原理可能是用鏡頭的 AF 功能來輔助描繪,但如此一來實用性就降低了,畢竟能自動對焦的話,大部分的情況都不會改成手動。 目前想到的好用場合大概只剩低光或微距。
呼吸效應補償
這個新功能可以在錄影轉換焦點時抑制鏡頭的呼吸效應,效果很好,只是免不了會裁切掉部分畫面,但整體來說好處絕對遠大於壞處,如果你的拍攝真的很講究這點的話。
目前似乎只支援部分 G 或 GM 鏡頭,看來 SONY 是想把這當作自家的秘密武器。
沒有進步的部分,或是小缺點
α7 系列作為萬用機,免不了要弱化一些性能才不會打到其他產線,大家可以參考看看有沒有影響。
果凍效應
比起上一代基本上沒什麼改進,快速晃動的話蠻明顯的,如果要拍一個認真且有大量快速追逐鏡頭的作品,那還是建議買或租 A7S3 或 FX3。
這是網路上找到的滾動快門(Rolling Shutter)數值,大家可以參考看看,數值越低越好,因為掃描越快。一樣為 4K30P的話: A74:26.8ms|A7S3:8.7 ms|FX3:8.7ms|FX30:15.8ms
如果要拍的東西介於認真與不認真之間也不是沒有辦法,開啟 Super35 模式會減輕不少,大約是 13ms 左右,但就要忍受裁切跟畫質微微下降。
4K60P 裁切
雖然給了4K60P,不過會強制在 S35 模式拍,似乎有不少人不喜歡,我倒覺得還好。畢竟雖然有裁切,但表現完全正常,如果要認真拍高格,那還是得投入 A7S3 或 FX3 的懷抱。上面有那麼多改進,做人就別太貪心了吧,下面要講的才是我不太能忍受的。
Full HD 一樣爛
整篇心得到前面為止,我都是用比較和諧的態度在講述,沒有太多激進的言詞,但這項可以讓我說它爛,那肯定真的就是爛。
不知道是產線的考量還是什麼原因,A73 跟 A74 (三代以前的機種我就沒碰過)的 1080p 是我用過的各家無反中最糊的(對比 Nikon Z 和富士),就算用最好的鏡頭也一樣。A7S3 的 Full HD 用起來就很正常,FX 系列沒用過不確定。
有時候只是想亂錄一些 Vlog 素材,會想說錄 Full HD 節省空間就好,但在 α7 系列就變成了畫質或容量的取捨。只能準備容量大一點記憶卡,全錄 4K 來解決。如果要錄 120P 之類的高格就只剩 Full HD 能用,那只能接受畫質了。
不過爛雖爛,要說他沒有用處嗎?那倒也未必。
現在相機可以產出的銳利度已經到了一個高峰,反而大家開始追求比較復古的視覺體驗。比起先拍出粒粒分明的 4K 再後製處理,這時 Full HD 的那種先天糊感再搭配一些經典的電影底片調色和顆粒,成品反而更有那麼一回事。
在網路上還發現有人分享了一個神秘操作。開啟 Super35 模式,再用清晰影像變焦(Clear Image Zoom)放大兩倍,居然能讓 Full HD 的畫質起死回生。似乎是在上面同時觸發了全像素讀取跟超採,破解了 Full HD 的枷鎖。大多情況下未必實用,但對生態攝影師來說似乎不錯?更遠的拍攝距離,又同時有好畫質跟小容量。
這樣看下來,有時候爛也未必真爛,說不定能激發更多創作者的可能性。我是說有時候,以後遇到爛到沒救的我還是會噴。
原廠配件一樣很少
我記得去領貨的那天,法雅客的妹妹按規定檢查給顧客看,打開箱子時她直接噴笑,說 α7 系列附的東西真的是很少,啊,多麼真心的吐槽。一樣連充電器都不給,希望 A75 有機會送一下吧。
以上就是我這陣子長時間用下來的心得,不知道各位看完覺得如何?
我自己是很喜歡那些痛點的改進,功能也覺得都夠用了,沒有三代那種捉襟見肘的可惜感。
這台機器的規格基本上已經足夠創作出很不錯的東西。正在猶豫要邁向 R 或 S 的用戶,它可以陪你練習到找出答案;雙修的專業用戶,它也可以提供你可靠的性能。
不知道五代會出現什麼樣的相機,實在是有點期待啊。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幫我按五下 Like,我就會得到實質性的幫助,感謝。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