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微距 / Sony FE 90mm F2.8 G Macro OSS

無標題

早在 2015 年就推出的 SONY 90微,也許是被誤以為只適合用在微距題材,一直以來討論度都不高,對這顆素質極佳的鏡頭來說有點可惜。

有著 1:1 的放大倍率、防手震,還可以透過前後推動變焦環,快速切換手動或自動對焦,作為微距鏡它絕對是相當稱職。

如果把微距放到一邊,看看鏡頭本身的素質,在 DXOMARK 到目前為止測試過的 FE 鏡頭中,它的銳利度分數一直都是最高的,從官方的MTF也看得出它的能耐。


畫質超好、光圈大小也還行,當普通的長焦來用應該也是很優秀,那為何還是相對冷門呢?以下是我的猜測。

因為微距鏡的對焦行程較長,自動對焦的表現通常都不太理想,容易一直拉風箱。

所以過去有使用經驗的攝影人們,通常就不會在沒有微距需求的情況下,去考慮一顆打著微距標題的鏡頭。


但這點在 FE 90mm F2.8 G Macro 身上有了變化。它降生在以對焦性能聞名的 SONY 家族,從血統的繼承上直接克服了這個弱點。

有了可靠的自動對焦,能在微距跟望遠間自由地遊走,從極近到遠都有優異的畫質......聽起來是不是很棒?是,它就是這麼棒。


由於這樣出色的表現,我幾年前想升級 FE 85mm F1.8 時,它就從 85 GM、100 GM、135 GM、Batis 85、Batis 135 等眾多強敵之中脫穎而出。雖然二手價格也有關係就是。

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把它當作一顆超細膩的長焦鏡來使用,優異的微距功能就當是賺到,拍人拍物兩不誤。

那它的表現有符合我的期待嗎?讓我們來看看些實拍照。
 



有這樣的鏡頭素質,要把商品或食物拍出細膩度,可以說是輕鬆寫意。

無標題


無標題


臨時想補一些細節也不用換鏡頭,直接靠前解放微距即可。

無標題


從紡織公司的製造過程,到用微距呈現布料的防潑水性質,一顆鏡頭全包。

無標題
可以點進 Flickr,放大看纖維的細節。

無標題


網誌內不少器材心得的圖片也是用 90 微拍的,一樣從整體到細節都可以一顆全包。

無標題


無標題


A7IV 那篇文的照片是用 X-S10 配 35/1.4 R 加上大範圍的裁切得到的,可以感覺得出畫面的細膩度就沒那麼好。

雖然我沒有在拍攝昆蟲和花卉,但我相信表現應該也跟拍靜物一樣好。而且 90 微相較 50 微離被攝物更遠一點,比較不會嚇跑昆蟲。

散景不管遠近都蠻好看,幾乎沒有變形,暗角也很輕微。

至於拍人的表現,只能說是有捨有得。
 

f/2.8 的最大光圈,切割主體的能力的確是比不上 f/1.8。

無標題


無標題


要獲得比較好的虛化效果,就需要主體離背景遠一點。

無標題

但論特寫或細節表現,沒多少鏡頭能與之抗衡。

無標題




最後簡單做個總結。

如果是常拍攝商品、食品、靜物、棚拍人像、網拍服飾、梳化造型特寫,或是對微距有興趣的使用者,非常推薦這顆鏡頭。如果再搭配 α7R 系列這種高像素的機型,細節簡直能滿出螢幕。

如果是比較常紀錄生活、街頭攝影,或是拍戶外人像的話則需要考慮一下。生活跟街拍並不用太追求細節的刁鑽,有更多輕巧畫質也不差的鏡頭選擇,戶外人像的話則是場景瞬息萬變,背景不一定可控,f/2.8 的確是稍微不夠,我現在也是使用其他大光圈的焦段來應對。

以金屬鏡身(首圖很消光是因為我貼了鐵人膠帶)來說,602g 其實不算重,考量到可以遠近兩用的話,就算是蠻輕的。

印在鏡身上的藍橘的對焦尺有點特別,只有一開始看不是很習慣,後來就覺得頗有特色。但相較於常見的黑或白,每次拿出來拍都會有種握有秘密武器的內行感。雖然一邊替這顆鏡頭的冷門感到不值,但又暗自希望不要跟別人撞鏡,跟年少時喜歡樂團時的心境蠻像的,啊。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幫我按五下 Like,我就會得到實質性的幫助,感謝。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