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起點的模樣 / Fujifilm X-S10 番外篇 feat. X-Pro1

無標題

因為買了 X-S10,我又再次回到富士的懷抱,於是想要藉此聊聊一台陪伴我走入攝影的相機,富士的 X-Pro1。 

X-S10 心得請見這篇:

有些老朋友可能偶爾會聽我提過,我人生中第一台專業的數位相機就是 X-Pro1,而為何是它,以及它陪我走過了哪些風景,我似乎都沒有好好談過。
 
本來只是想簡單聊一下,發現內容越打越欲罷不能,索性想從為何開始攝影講起,快速回顧了我 2012-09 至 2015-02 的攝影時光,字跟圖都不少,大家就當小故事看看吧。 


其實在更早之前,我就有用底片相機在紀錄生活,以很隨興的速度在拍攝。

至於為何會接觸底片機,則是因為當時喜歡聽的一些獨立樂團中,總會有一些成員也喜歡用底片機拍照,經常看他們的一些網誌和相簿,覺得非常地迷人,於是自己也栽進了這個世界。 

那時還沒有想過要認真拍照這件事,會從底片進入數位反而是另一個原因。
 
當時比起建築,對於平面設計更有興趣,而比起圖庫能購得的素材,更想自己捕捉一些更獨一無二的元素來使用,因此需要一台畫素高一點,更專業一點的相機,加上自己之前就有在用底片紀錄生活的習慣,覺得買了也可以更節省底片,怎麼看都很划算。 

而那個時候為何會選 X-Pro1,就是因為先前的底片經驗,和新手的貧乏認知造成的,但也可以說是一種命運的牽引吧。 

在選擇的時候我先看了傳統大廠,如 Canon 跟 Nikon,發現自己怎麼都看不懂他們在幹嘛,完全不了解何謂 P/S/A/M 模式這些。直到看到富士的相機,發現跟機械底片機好像,快門有轉盤,鏡頭上的光圈環也好好地待在上面,都可以手動調整,然後看了一下價格,覺得敢訂這個價格,應該就是高階機種吧,看一下畫素覺得也夠(當時根本不知道片幅這種東西),就決定是它了。 

而當時還是學生的我根本負擔不起這筆費用,母親卻二話不說支持了我,這也是為何這麼多年器材來來去去,我始終留著 X-Pro1 和 XF 35mm F1.4 的原因,對我來說這已經不只是一台相機,而是一種他人的信任和自己的期許。更不用說它又陪我進入了攝影世界的大門,因此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之後靠著它和一些工作存的錢買了 Nikon 的 D810,再更之後的任何器材,就都是透過拍照來賺取的了,也算是對得起自己的期許了吧。 

而為何會選擇 XF 35mm F1.4 R,一來是因為當時的富士沒有幾顆鏡頭可以選,二來是同時臉書剛開始盛行,我加了很多攝影社團,可能是當時喜歡街頭攝影吧,覺得拍照就是要用同一個定焦焦段,用到十分熟練,與自己成為一體才有意義,所以就毫無懸念選擇了它,而不是 18-55mm。 


接下來就開始放一些照片吧。剛開始拿到相機的時候真的是每天都在拍照,隨時都有想法,各種風格同時進行,完全不會感到無趣。 

2012~2013: 

一開始是不懂得調 RAW 檔,只會拍 JPG 的時期,也很喜歡使用黑白。 

這應該是我最前面幾張的照片之一,記得剛開始拿到相機沒多久,無法抑止自己想要拍一些廣闊的東西的慾望,於是騎車到了安平海邊,拍下了這張,到現在還是很喜歡。 

無標題

過沒幾天原本想要拍鹽田,但當時沒有智慧型手機跟導航,迷了路又下了雨,但雨停的時候在類似魚塭的地方拍到了很魔幻的暮色。 

無標題

也帶著它去旅行,拍途中的景色與認識的人。 

無標題

無標題

青旅認識的朋友,叫我幫她拍一張好看的照片,當時不喜歡糖水照,對於好看的定義是這樣的。 

無標題

看到相機有個全景功能,不免俗地也試了一張。 

無標題

此時除了一邊收集平面素材以外,也很喜歡關注生活中有趣的幾何或者線條: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接著開始會調一些參數,於是不想再讓照片感覺那麼數位,拍攝內容到後製都有所改變: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也開始嘗試一些抽象、不那麼像相片的內容: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此時攝影的熱情正不斷提升,剛好開始可以投稿新一期的法國 PX3 國際攝影大賽,當時看到一些社團或報導,說上一屆哪些人得獎了之類的,當時年輕,傲氣比較高,左看右看總覺得「這種程度我應該也可以吧」,於是也選了幾張照片參加。 

不選還好,一選全中。一張建築得了非專業組的藝術類:建築的銅獎,一組在大港開唱拍攝的 LIVE 演出照片得到了榮譽獎。 

那張建築照片是我拿到相機後四個月左右拍攝的,年輕的自己無法收斂那份自傲,只想說很多人拍了幾年,拿個佳作般的榮譽獎就大肆宣傳,我可是不到半年就拿到銅獎呢。就因為評審的錯愛,讓我完全誤會了自己是天靈蓋噴出金光的難得的練武奇才,當下決定走上攝影這條不歸路。 

照片就是下面這張,內容我大致上是寫台灣鐵皮屋密度很高,在強光的照耀下產生強烈的反射,宛如下雪一班,標題我寫著都市雪。 

無標題

我只記得這是在學校的頂樓閒晃拍的,今天打這篇文章仔細看了一下拍攝日期,才發現是在我生日時拍的,覺得世界的巧合真的是很奇妙。 

隔年又投了一組 LIVE 演出照片到 IPA 國際攝影獎,也是拿到榮譽獎,後來就沒有參加這種規模的比賽了。


2014: 

雖然當時想著要走入攝影這行,但還沒有太多想法,剛好畢了業跑去當兵,想說在當兵這段時間,多累積一點可以運用在商業類型的拍攝當作作品集吧,於是就想著拍些人像。 

一開始沒有太多想法,只想著先把人拍好看再說。現在看了一下那次的拍攝,喜歡的反而是當初沒有太多感覺的這兩張,覺得很自然,光線也好。 

無標題

無標題

(再次感謝在當時我幾乎沒有人像作品,卻願意讓我拍的 Lena) 

接著就開始自己亂調一些顏色,當時沒有清楚的概念,都是憑感覺調,想要嘗試一種大概可以用在獨立音樂專輯封面上面的調調。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也想拍些酷東西,拍了熱愛滑板的朋友,整晚都在請他秀一段。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也在當兵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寶貴的機遇,認識了台中的新秘婕凰,她得知我有在攝影後,問我想不想試試看拍婚禮紀錄,後來她有案子時,都會順便問問沒找攝影師的新人願不願意讓我嘗試,就這樣漸漸開啟了我婚攝的案源,很感謝她。 

也因為拿著當時這種對焦性能的相機,應付了這麼多高強度的場合,加上現今相機的處理器越來越強,當大家在討論哪顆副廠鏡頭對焦不夠快之類的,其實對我來說都是足夠快的。 

現在回頭看,覺得這時的作品雖然都不成熟,但幸好有捕捉到真實流動的一刻,比起會隨時間改變的風格,這大概可以留得更久吧。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一直以來也對拍攝 LIVE 很有興趣,先是做為觀眾拍了很多照片。 

這組就是 PX3 拿到榮譽獎的照片,Suede 來大港開唱時的演出,超好聽。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一些大小演出都會帶著相機。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記得好像是搖滾台中還是哪個台中的音樂活動,記錄了盧凱彤身影,那時只覺得好好聽,吉他好漂亮。 

無標題

後來覺得還是很想真正以攝影師的身份拍攝樂團演出,當時剛好看到一位歐美攝影師的訪談(原諒我想不起是誰,我依稀記得他自己印了作品集,然後拿給紐約的一些策展人看,開啟了他的攝影生涯),他說道 “All you need is ask”,讓我當時勇氣都來了,於是就大膽寫了 Mail 給當時很喜歡的 MSF 的經紀人小柏,詢問有沒有合作的可能性。 

沒想到後來收到回應,說剛好他們準備要拍攝 Music Session 的影片,問我有沒有興趣順便去拍個幾張當做宣傳用,我記得我當下興奮地跳了起來,馬上跟最要好的朋友分享這件事。 

這兩張就是當時拍的,在北藝大的頂樓。 

無標題

無標題

後來陸續拍了不少他們的演出,也拍到了超級愛團 1976,也因為拍 1976 拿到 IPA 音樂類的獎,又因為拍演出認識了 Allie,再認識了餅乾,陸續拍了更多演出。這一切真的都非常感謝小柏當年的邀約,隨著年紀的增長,才知道要信任一個來路不明的毛頭小子是多麼慷慨的事。 

至於照片就已經是換了 Nikon D810 時期拍的,就不在此篇的回顧範圍內,以後想到也許會再寫一篇吧。 


以上就是我用 X-Pro1 時的攝影回顧,之後陸續有更多不同的案源,也對相機比較了解,知道了 APS-C 的限制,對於更快的反應、更高的畫質和寬容度、更低的高 ISO 雜訊有需求,而升級到了 Nikon D810。 

而一開始提到的定焦鏡呢?雖不敢說熟練到與自己成為一體,但至少在拍照時能充分享受到世界與觀景窗連結的感覺,等效 50mm 已經變成我難以割捨的焦段。 

(簡易補充:APS-C 片幅的 35mm 約相當於全片幅的 50mm)
 
雖然換 D810 後想嘗試改變,先買了 35mm,過沒多久實在忍不住,又買了 50mm F1.8 G,一路這樣使用下去,歐洲那輯的照片就幾乎都是 50mm 拍的,少量 20mm。 

但 2017 年為了方便就換成了變焦鏡,再之後 2018 年換了 A7M3,因為 Sony 一直沒有心儀的 50mm 鏡頭,就再也沒有用過 50mm 了。 

雖然我也成長到可以自由使用不同焦段了,但在這期間拍照感覺總是缺少了什麼,直到前陣子買了 X-S10,接回 XF 35mm F1.4 那瞬間,我感覺一切都回來了。 

這才體悟到 50mm 之於我,就算不是尼特羅會長的感謝正拳,至少也是善逸的霹靂一閃,或是三井壽的三分球,有那麼幾個舉起相機的瞬間,就知道接下來的畫面就跟我腦中浮現的是一樣的,這是其他焦段都無法讓我產生的感受。 

如果有人看到這邊,想進入攝影的世界卻還沒有器材的話,建議好好選擇你的第一顆鏡頭的焦段,或是像我這樣交給命運,它有可能會在之後陪著你非常久,甚至形塑你的視野。

然後在此跪求 Sony 或其他廠牌,出一顆真正輕巧完美的 50mm for FE 接環。 

對比一下兩台相機的照片。 



我的 X-Pro1 跟 XF 35mm F1.4 R 都是日本製的,拿起來總是莫名滿足。機身上有不少痕跡,只要我覺得將來絕對不會二手出售的器材,我都喜歡不過度保護,讓它有隨歲月增長的使用痕跡。 


而換到 X-S10,機身就已經是中國製的了,XC 15-45mm 則是菲律賓製。 


最後就不放太多照片了,畢竟之後在我網誌上看到 X-S10 拍攝的照片的機會一定非常多,謝謝收看。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幫我按五下 Like,我就會得到 LikeCoin 的贊助,感謝。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