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room 基礎教學 - 3. 清晰度、銳利化與對比

這篇來說說跟照片銳利度有關的三種調整功能。



對比與清晰度

首先來談談對比與清晰度,在上一篇中提到了清晰度也是以對比為原理來運作的,現在就來看看它與對比調整兩者之間的差異。

挑了一張山脈照做為範例,為了讓各位可以更專心地觀察,事先調整成了黑白。

左:原圖 / 右:對比度+100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對比度是基於照片整體的調性來做調整,下方的森林原本就比較暗,在調整後變得更黑;上方的天空跟遠處的山脈原本就比較亮,在調整後變得更白。值得注意的是照片右方突出的小山峰剛好有著亮面和暗面,調整後變得非常突出。

左:原圖 / 右:清晰度+100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和對比這種針對整體明暗調整的方式有所不同,整張照片變得更為銳利,輪廓與紋理都被強化了,畫面中間遠方的山脈也跟著清晰了起來。清晰度運作的方式大致上是電腦透過運算,以像素間的亮度差異來找到物體的邊緣,接著個別提升每個物體內的對比,以達到突出的效果。

左:原圖 / 中:對比度+100 / 右:清晰度+100


把三張並列後再來比較看看。可以發現清晰度增加後,照片雖然變銳利,但在整體層次上較為扁平,不如加深對比度來得立體。而對比度增加後雖然整體層次強化了,但在輪廓和紋理上的細節不如清晰度高,並且有著太暗或太亮的部分接近全黑或全白造成失去細節的隱憂。因此兩種效果適當地搭配使用才能有效地讓畫面更好。

接下來我以每10%作為間隔,畫了一個0-100%的灰階圖,讓我們透過這張圖再來看看兩種調整的差異。

對比度+100

可以看到增加對比度後,較暗的灰階變得更暗,往黑色靠攏,而較亮的灰階變得更亮,往白色靠攏,整體更為黑白分明,灰階的順暢度也不如原圖。

清晰度+100

增加清晰度後造成的效果就比較有意思,由於原圖每一塊灰色都有明顯的邊緣,電腦發現後針對每一個色塊調整的邏輯也很簡單。

各個色塊相較於左邊的色塊來講是更亮的,所以在色塊的左側邊緣就會強化他的亮度,來讓他更突出;反之相對於右邊的色塊來說自身是更暗的,因此在色塊的右側邊緣就會加深他的陰影。一來一往之下,每個色塊都變得更明顯。

而從圖中不難看出,由於強化過量,每個色塊的邊緣都產生了類似光暈的效果。這點在調整照片時必須留意,通常當被拍攝的對象背光時,清晰度增加過量就會有這種情形,以下實際放個範例。

原圖

清晰度+100

從上面兩張圖可以看出,在過度增加清晰度後,出現了本來不存在的光暈邊緣,使得照片變得突兀。

除了清晰度外,對比度的調整也有必須注意的地方,由於調整對比度會影響亮度,而亮度又會造成色度和色相偏移,所以調整對比度時看起來就會像是影響了飽和度一般。以下為範例。

原圖

對比度+100

因此每個調整都環環相扣,調整一張照片時來回微調數次也是經常會發生的事。

對比與清晰度的介紹就到此告一段落,在讓照片更為突出、銳利的這點上,除了調整這兩項參數以外,局部加亮跟加暗也可以做到,這點在日後局部調整工具的章節會再示範。



銳利化

在上一篇銳利的原理中提到了邊緣這個要素,銳利化這項調整就是以此為原理來運作的。經由設定參數的不同,來尋找邊緣的輪廓,並且增加邊緣像素的對比。

下面先放上範例照片讓大家感受一下,左邊為原圖、右邊是將除了遮色片以外的數值都開到最大的結果。


兩張比較之下,能看出數值全開後照片雖然變得銳利,但雜訊也變得更多,這也是為何雜訊減少的功能要跟銳利化放在一起的緣故。如果感覺不太出來,底下再放上放大到100%後的比較圖。


當然實際調整時通常不會這麼喪心病狂,只要適度調整,就能夠在不產生太多雜訊的情況下來讓照片變得突出,減少雜訊功能就留下來對付高ISO雜訊時的狀況吧。

接下來進入操作的部分,在銳利化中我們會看到「總量」、「半徑」、「細節」和「遮色片」這四個控制,底下就讓我們逐一來了解。


1. 總量
銳利化主要的控制項,可以把它理解為控制整體銳利化的強度要有多強,數值為0的時候關閉銳利化效果。這項調整是根據設定的數值增加像素邊緣的對比強度,一般來說建議不要過度增加,適當即可。

接下來的半徑、細節這兩個功能,在調整的同時按住Alt(Windows)或Option(Mac OS),會出現一個50%灰階的遮罩,透過它可以清楚地看見效果作用的範圍和強度,灰色的區域代表未受到調整影響的部分,其他更白或更黑的區域就是效果有起作用的部分。

以下的範例都是按著Alt(或Option)時調整的模樣,以便大家觀察。


2. 半徑
這項功能主要是用來調整銳利化的邊緣,顧名思義,數值越高所影響的像素邊緣就越多、越粗。也是建議不要過度增加,以免造成物體邊緣出現黑邊跟白邊。

左:半徑+1.1 / 右:半徑+3.0


3. 細節
同樣顧名思義,這項功能主要是用來調整要有多少細節被強化,數值越低,就只會強化很明顯的邊緣;數值越高,更細節的邊緣就會一併被強化。舉例來說,低細節就像是只強化臉龐的邊緣,高細節就是除了臉龐之外,連臉上的每條皺紋的邊緣都一起強化。

左:細節+25 / 右:細節+100


4. 遮色片
這項功能可以說是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透過它能夠更精確地指定邊緣,來達到局部銳化的效果。原理是Lightroom會透過運算來判斷哪些顏色是一體的,進而不去銳化他們。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像是因為細節數值太高,而在一片藍天中出現許多雜訊顆粒的這種後果。

數值越大時,會有越多相似且鄰近的色彩被視為同一顏色,例如原本紅色、橘紅色、紅褐色被視為三種顏色,銳利化會在他們彼此的交界邊緣運作,而數值調高到一定的程度之後,這三種顏色就會被視為同一個區域,此時他們的內部就不會被銳化,只有在他們與外圍顏色反差更大的交界邊緣處會有作用。

與半徑和細節稍微不同,在調整的同時按住Alt(Windows)或Option(Mac OS),會出現一個黑白遮罩,透過它可以清楚地看見受到影響的區域,白色是會被銳化的地方,黑色則是不受影響的部分。

左:遮色片+43 / 右:遮色片+100

可以看出數值提高後馬的皮膚被視為一體,銳利化只運作在明顯的肌肉紋理和邊緣。

小結:總量影響整體銳利化強度、半徑影響描邊的粗細、細節影響有多少內容會被銳化、遮色片可以保護同一片顏色區域內不被銳化。

最後再次用灰階圖讓大家感受一下銳利化跟清晰度的差異,總量開到最大,把圖放大後可以很清楚地看見是描邊,而不像是清晰度那種因為對比差異而產生的光暈。



以上就是這次的教學,希望各位能夠有收穫。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幫我按五下 Like,我就會得到 LikeCoin 的贊助,感謝。


本教學文章由作者Jongraphy編寫於網誌AD ASTRA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0 留言